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南醫院)消化內科/全軍消化病研究所
一、科室基本情況
1、科室概況
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南醫院)消化內科成立于1956年,為國家首批、全軍最早的消化系病碩士及博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國家臨床藥理基地等。經過歷任科室主任劉為紋教授(1956-1985)、袁愛力教授(1985-1992)、周子成教授(1992-2000)、房殿春教授(2000-2006)、汪榮泉教授(2006-2014)、陳文生教授(2014-2021)的帶領和努力,先后獲評為重慶市消化病研究所(2001年)、全軍消化病研究所(2005年)、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007年)、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2009年)、國家臨床重點??疲?/span>2016年)、重慶市青年專家工作室(2020年)。同時,消化內科也是國家臨床藥理基地消化??撇》?、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首批成員單位、衛生部內鏡診療技術培訓基地、中華消化內鏡學員培訓基地、中國醫師協會消化內鏡醫師培訓基地等;并于2016年成立消化內科亞??浦行?/span>---膽汁淤積肝病中心。先后為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消化病學上榜科室、2022年重返復旦排行榜消化病學提名科室。
2、人才建設
科室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技術精湛的醫教研專家與骨干隊伍,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20余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7人,軍隊一級教授1人,三級教授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國家優青1人,重慶市杰青3人,陸軍科技英才2人,陸軍優秀文職1人等。擔任中華醫學消化病學會、內鏡學學會和中國醫師協會消化病醫師分會學術任職的專家教授5人。先后承擔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青年項目、重慶市杰出青年基金、重慶市高校創新研究群體、重慶市中青年醫學卓越團隊等課題100余項,在消化領域權威期刊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Nature Commnucations、EMBO Molecular Medicine、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ancer Research、JCI Insight、Materials & Design、J Biol Chem等發表SCI論文100余篇。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一、二、三等獎各1項,軍隊醫療成果獎二等獎3項,大學臨床新技術6項,國家發明專利7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數20項。牽頭/參與制定行業專家共識/規范10余項。與美國耶魯大學肝臟中心、英國諾丁漢大學消化病研究中心、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物化學系、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日本新瀉大學南魚沼市基干病院等有密切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3、科室構成
科室下轄2個病區(消化內科A、B區)、消化內鏡中心和??茖嶒炇?。年門診量近20萬人次,收容量6千余人次,胃腸鏡檢查年均7萬余例,微創治療4千余例,三四級手術比近30%以上。針對消化系統常見和危急重癥及疑難病,科室提供高質量臨床醫療服務。在內鏡下微創診治、中晚期肝病的綜合治療、炎癥性腸?。↖BD)、胃食管反流病等亞專業團隊診療方面具有特色,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消化內鏡中心為衛生部內鏡診療技術培訓基地等。消化內科實驗室為全軍消化病研究所實驗室、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重慶市青年專家工作室,儀器設備先進。消化內科團隊成員先后在美國耶魯大學肝臟中心、匹茲堡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留學,先后為全國、全軍培養多名學科帶頭人。同時,與美國耶魯大學肝臟中心、英國諾丁漢大學消化病研究中心、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物化學系等有密切的科研合作。
主要特色技術:(1)胃腸疾?。合涝绨┘傲夹阅[瘤的內鏡診治(包括EMR、ESD、STER、NOTES等手術);消化道狹窄的內鏡治療;賁門失弛緩癥POEM手術治療;(2)肝臟疾?。耗懼俜e與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內鏡下治療及肝硬化門脈高壓的血管介入治療(TIPS手術等);(3)膽胰疾?。杭甭砸认傺自\治、胰腺占位的內鏡診治(EUS+FNA)、重癥胰腺炎假性囊腫內引流、腹腔神經叢阻滯術、超聲內鏡引導下膽汁引流術(EUS-BD)。
除普通門診、專家門診、名醫門診外,還開設有亞??茖2¢T診:(1)胃腸鏡微創治療專病門診;(2)胃腸息肉專病門診;(3)肝硬化門脈高壓專病門診;(4)炎癥性腸病專病門診;(5)黃疸與肝損害專病門診;(6)脂肪肝與自身免疫性肝病專病門診;(7)消化道早癌多學科聯合診療門診(MDT)、(8)消化道出血多學科聯合診療急診(MDT)。
二、科室領導
柴 進,西南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全軍消化病研究所所長、兼膽汁淤積肝病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后)導師、陸軍軍醫大學藥學院兼職導師、重慶大學醫學院兼職導師,美國耶魯大學訪問學者,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重慶市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陸軍首批科技英才、重慶市青年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重慶市高校創新研究群體、重慶市中青年醫學卓越團隊負責人等。湖南省益陽市人,2005年本科畢業于湖南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碩士、博士畢業于陸軍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曾以國家公派身份在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醫學院肝臟中心(Liver Center)James L. Boyer教授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2016年初牽頭創建了醫院亞??浦行摹澳懼俜e肝病中心”。長期主要從事黃疸與肝損害、高膽汁酸血癥、高膽紅素血癥等臨床診治與研究工作,尤其擅長于代謝相關性肝?。ò懼俜e與自身免疫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l病機制與治療研究。至今以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在消化領域權威雜志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EMBO Molecular Medicine、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CI Insight、Materials & Design、J Biol Chem等發表SCI論文20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慶市基金等課題10余項。先后獲國家發明專利、重慶市自然科學三等獎(第一完成人)各1項?,F擔任重慶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膽汁淤積與自身免疫性肝病學組組長等。目前是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優青等評審專家,同時也是國際專業期刊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STTT、J Biol Chem等雜志審稿人、Disease Mark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等SCI期刊學術編輯。膽汁淤積肝病中心(Center for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s)屬于我院五大亞??浦行闹?,分為臨床專病組與基礎科研組,主要從事膽汁淤積肝病的臨床診治與科學研究,其宗旨是“科學問題源于臨床,服務于臨床”。該中心現有成員50余人,其中臨床醫師9人,專職科研人員12人,博士后、博士、碩士等30余人。
彭志紅,西南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全軍消化病研究所副所長,醫學博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從事消化內科臨床工作二十多年,先后赴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日本新瀉大學南魚沼市基干病院研修消化道內鏡及早癌診治。任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專委會青年委員,重慶市醫學會消化內鏡專委會常委,重慶市醫學會消化內鏡專委會早癌學組組長,重慶市醫學會消化專委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第十屆青年委員。研究方向為胃腸道粘膜屏障、結腸癌發生的相關機制研究及消化道早癌的內鏡診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重慶市課題1項,參與國家及市級、校級課題多項,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發表SCI論文10余篇。專業特長:消化道早癌的內鏡診治及消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診治。
陳 磊, 西南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全軍消化病研究所副所長,醫學博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消化內鏡學會青年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內鏡分會內鏡診療質控專委會委員、重慶市消化內鏡學會副主任委員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2項及第三軍醫大學臨床創新基金1項。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0篇,中文文章20余篇。主編專著2部,副主編專著3部,參編專著8部。培養研究生2名。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學校臨床新技術新業務評定二級甲等一項。專業特長:擅長食管炎、急慢性胃腸炎、消化性潰瘍、炎性腸病、腫瘤、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腹水及肝膽胰腺疾病的診治,尤其是早期消化道腫瘤的內鏡微創治療和終末期肝病的綜合救治。
潘 瓊,西南醫院消化內科實驗室主管、膽汁淤積肝病重慶市創新研究群體實驗室負責人,醫學博士,副研究員、博士生(后)導師,陸軍科技英才。先后獲評陸軍軍醫大學優青人才重點扶持對象,獲評陸軍優秀文職人員,享受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十余年來圍繞“膽汁淤積肝病與膽汁酸腸肝循環”開展發病機制研究,并探索其防治措施。形成了“膽汁酸代謝與腸肝循環”特色研究體系;主持含3項國家自然基金在內的9項課題。近年來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消化專業領域頂尖雜志Gastroenterology(IF:22.7)、EMBO Molecular Medicine (IF:12.14)、Cancer Letters(IF:6.5)、J Biol Chem(IF:4.6)等發表論文10余篇。
三、名醫名家
徐采樸,西南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第三軍醫大學專家組成員,歷任中華消化內鏡學會常委;中國胃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現顧問);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重慶消化內鏡學會主任委員等共40余項任職。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全軍“八五”科技重大成果獎1項,以及省部級以上獎多項。主參編專著30余部,國內外發表論文300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業特長:消化系腫瘤、功能性胃腸病、慢性肝病、消化系潰瘍的診斷和治療。
周子成,西南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文職3級,專業技術4級。1964年7月入黨。1993年晉升教授、主任醫師。1966年7月大學畢業后。從事醫學臨床工作近50年,對消化系常見疾病及復雜疑難病癥等具有豐富的診斷治療經驗。歷任第三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主任,國家衛生部第三軍醫大學臨床藥理基地副主任,第三軍醫大學高職評委,《第三軍醫大學學報》常務編委,中華醫學會重慶市內科學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四川省、重慶肝癌專委會委員,重慶市醫療事故鑒定專家組成員,中共第三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黨委委員等。專業特長:慢性肝病、慢性胃腸病、消化系腫瘤及疑難危重癥的診治。
王振華,西南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從事醫學臨床工作40余年,著名的消化內鏡及胃腸動力學專家。曾任中華消化醫學會胃腸動力組成員,重慶市抗癌協會副理事長等職。致力于胃腸鏡下腫瘤的診斷和胃腸動力學,功能性胃腸病的研究,對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發病機理和臨床診治有獨特的見解及治療方法,療效顯著。專業特長:功能性胃腸病、慢性胃炎、肝胰疾病。
房殿春,西南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三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醫院名醫,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和美國匹茲堡大學訪問學者,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百名優秀博士生導師,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歷任第三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主任。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40余年,為國內著名的消化病學專家,在消化病臨床及基礎研究有很深造詣。先后任解放軍醫學會消化內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常委,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消化病學專家委員會常委、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消化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反流疾病診療聯盟執行理事長、重慶市醫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消化病分會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及全軍和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4項。共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后69名。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10項、軍隊重點科研攻關項目等多項,發表研究論文700多篇,其中SCI收錄100多篇。主編出版學術著作10部,副主編或參加編寫10多部。專業特長:擅長消化系腫瘤、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腸易激綜合征、炎癥性腸病和慢性肝胰疾病的診治。
汪榮泉,西南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博士后。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主要從事胃腸和肝臟病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歷任第三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主任。獲軍隊科技進步和醫療成果獎二等獎各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一、二等獎各1項,中華醫學一等獎1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及重慶市首屆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以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發表SCI論著23篇。畢業博士研究生4名,碩士研究生9名。專業特長:慢性肝病、炎癥性腸病、慢性胃炎、消化系腫瘤的診治。
陳文生,西南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后,博士生導師,西南醫院名醫。1988年開始臨床醫教研工作,具有豐富的消化系疾病臨床診治經驗。歷任第三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主任??蒲蟹较蛑饕獮橹型砥诼愿尾乐夭l癥診治、及肝膽汁淤積發生分子機制研究,先后主持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及多項省部級課題研究,以通訊或第一作者在國際權威期刊Hepatology、J Heptol、AJP等發表SCI論著多篇,已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曾以第一完成人獲得重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榮獲總后勤部三等功1次,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任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消化病學分常委、中國醫師學會整合醫學消化病分會委員、重慶市醫學會消化病分會副主任委員等。專業特長:慢性肝膽胰疾病、慢性胃炎、消化系潰瘍、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腸病及消化系腫瘤的診治。
彭貴勇,西南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南醫院名醫,美國加洲大學洛杉磯分校及日本神戶大學醫學院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消化道腫瘤的內鏡診治研究,在消化道疾病的內鏡診治方面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率先開展多項內鏡診療新技術。歷任第三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任擔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常務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重慶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學專委會主任委員。發表論文130余篇,主編專著5部,獲中華科技獎一等獎1項,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課題7項。 專業特長: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疾病的內鏡診治,消化道出血、狹窄的內鏡治療。